从”企业人”到”城市人”的转变之路
曾经,东营的”油田人”和”地方人”像是生活在两个全球。但随着胜利油田22万户居民的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,”企业办社会”的时代正式落幕。油田居民网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这场涉及50多万人的身份转换,怎样实现平稳过渡?
油田居民网:连接油地的新桥梁
“居委会是干吗的?油田不管我们了吗?”这是76岁的吴义本老人最初的疑惑。像他这样的老油田人,习性了企业包办一切的生活模式。随着胜凯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,油田居民网开始发挥重要影响——它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,更是帮助居民领会政策、适应新生活的”翻译官”。
通过油田居民网,老大众学会了使用电子医保卡,年轻人找到了社区活动报名入口,就连缴纳水电费这样的日常小事,也有了更便捷的线上渠道。这个专为转型期打造的数字化平台,正在消除油地之间的”信息鸿沟”。
服务升级:从”有围墙”到”无界限”
过去,油田小区和地方社区就像”一墙之隔的两个全球”。蓝天社区外的马路市场脏乱差多年无人治理,正是由于油田物业没有执法权。如今通过油田居民网的”随手拍”功能,居民投诉直达城管部门,难题迎刃而解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资源整合带来的变化:地方社区的文艺团队走进油田小区汇演,油田医院的专家通过居民网预约体系为全市民服务。这种打破界限的共享模式,让”油地融合”从政策术语变成了摸得着的实惠。
未来已来:聪明社区的新起点
随着81个新居委会全部选举完成,油田居民网正在升级为聪明社区平台。它不仅是信息窗口,更将成为:
– 政务服务”一网通办”的入口
– 邻里互助的社交空间
– 油地文化交融的展示平台
正如东营区社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所说:”这不仅是管理职能的移交,更是让油田居民真正享受到市民权利的重要一步。”如今在胜凯社区,每月15日依然能看到吴义本老人为邻居们理发的温馨场景——改变的是管理模式,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邻里情。
油田居民网的故事告诉我们:当50万人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时,贴心的服务加上科技的温度,就能让改革既有力度又有温度。这或许就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动人的篇章。